月光漫過秦巴山脈的秋夜山巒,卻照不進引江補漢工程深邃的隧洞。這里沒有中秋的桂香,沒有團圓的笑語,唯有機器與巖石碰撞的鏗鏘回響,一群建設者將對家的思念藏于心底,以堅守為筆,在大國工程的畫卷上書寫著責任與擔當。
“幫長江與漢江修條見面的路”
中秋夜十點,引江補漢工程出口段隧洞內,光束穿透黑暗落在巖壁上。中國水電五局項目負責人茍三江捧起剛取出的巖芯,碎石順著指縫滑落,他當即叮囑:“掘進面巖層出現變化,立即調整支護方案?!鄙钜拐砉こ倘罩緯r,妻子的信息彈出:“月亮很圓,女兒說想你了?!彼矶错敓艄饷髁?,恍惚間化作家中的月光,映濕了他的眼角。十七年來,茍三江的足跡遍布水利工程一線。
面對女兒“爸爸為什么總不回家”的追問,他總耐心解釋』“爸爸在幫長江和漢江修一條見面的路。”辦公桌玻璃下壓著女兒畫的全家福:他站在隧洞口,身后是奔騰江水,畫紙背面歪歪扭扭寫著一行字:“爸爸是治水的詩人。”
“我們的堅守,為了更多人團圓”
項目部里,王琪與蔡娟這對夫妻,一個守前線,一個護后方。丈夫王琪是施工一線生產負責人,清晨六點便披著薄霧走向隧洞,在轟鳴的設備聲中統籌進度、調度人機。妻子蔡娟是測量隊資料員,在辦公室緊盯全站儀傳回的數據,逐行核對不敢有半分差錯:“測量數據是工程的眼睛,我得讓這雙眼睛看得更準、更清。”
中秋夜晚,兩人在工地院子里并肩而坐。蔡娟遞過家里寄來的月餅,王琪輕聲說:“咱們的堅守,也是為了更多人的團圓。等隧洞貫通了,水就能流進千家萬戶。”他們深知,守望未必需要朝夕相伴,共同奔赴“隧洞貫通”的目標,便是彼此最有力的呼應。
“青春無悔”
25歲的技術員張金明,今年第一次在工地過中秋。初下隧洞時,潮濕的空氣、轟鳴的機器、翻滾的碎石,與課堂上平整的圖紙截然不同。如今,他已能在嘈雜環境中辨認關鍵參數,快速尋得解決方案。
中秋當天,張金明將最新數據更新到工程圖紙上。夜幕降臨,月光灑在圖紙的線條間,他撥通家里的視頻電話:母親反復叮囑“注意安全”,父親則鼓勵“在重點工程上好好干”。掛斷電話,他在工程日志上鄭重寫下“責任重于泰山,青春無悔?!?/p>
這個中秋節,在秦巴山脈深處,在月光照不見的隧洞里,引江補漢工程的建設者們把團圓的期盼化為堅守的動力,將對小家的思念融入大國工程的建設中。他們的守望,正為引江補漢工程的延伸積蓄著力量。
【打印】 【關閉】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