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湖北群山疊翠的潘口抽水蓄能項目建設工地上,機器轟鳴,焊花飛濺,數百名建設者正以汗水澆筑工程底色。
在這片熱火朝天的工地上,總有一個身影格外醒目。他時而出現在施工一線為工人送去清涼,時而在食堂細心過問飯菜質量,時而在辦公室耐心指導年輕員工。他就是潘口項目黨支部副書記、工會主席張淵,被職工親切稱為“暖心書記”。
善于聯絡,織就共建同心圓
項目建設離不開和諧的內外環境,他始終將“企地共建、服務職工”作為工作著力點,以出色的對外聯絡與協調能力,為項目服務作保障。為緩解職工施工壓力、守護身心健康,他主動對接丹江口太極拳協會,開展八段錦培訓活動;考慮到項目地處偏僻、就醫不便,他積極搭建與竹山縣中醫院的長期共建橋梁,不僅為項目帶來“中醫藥文化夜市”與“夏日送清涼”互動,還開通了急診綠色通道,構建起便捷高效的健康服務平臺,讓項目職工與工友們看病就醫“少跑腿、更安心”;針對工地人員集中、容易成為詐騙目標的情況,他密切聯動潘口鄉派出所,聯合開展反詐宣傳,通過案例講解等形式,讓防范意識深植每位職工與施工人員心中,切實筑牢項目部安全防線。
面對防汛搶險等急難險重任務,他始終沖鋒在前,為項目部員工樹立了鮮明榜樣;日常管理中,他更以行動為全體人員立起標桿;在他的有力推動下,項目的黨建工作與生產建設逐漸融合起來,還榮獲了上級單位授予的2024年“先進基層黨組織”稱號。
貼心服務,職工冷暖掛心頭
盛夏時節,施工現場氣溫屢屢逼近40攝氏度。他便與項目黨群綜合部的同事一道,頂著烈日,戴好安全帽、穿好反光背心,在腳手架旁穿行、于鋼筋叢林間奔走,只為親手將一瓶瓶冰鎮礦泉水送到一線工人手中。當聽到工友們念叨礦泉水“解渴卻不解乏”時,他立刻協調采購一批電解質飲料,第一時間送到工友們手中。
“高溫天氣持續施工,你們辛苦,一定要記得及時補水分、補鹽分,千萬別中暑。”他一邊遞水,一邊細心叮囑。
職工食堂的改進,更藏著他對職工的細致關懷。新員工初到項目,對食堂伙食有些不適應,生產部的小姜提出菜品太過油膩,他耐心解釋:“咱們項目員工來自天南海北,想照顧到每個人的口味確實不易。工地上體力消耗大,不少人也習慣靠重油重鹽的菜補充能量,這是工地飲食的實際情況。”
當收到部分同事“菜品總重復”的反饋時,他第一時間召開項目伙委會專題會議,細致傾聽大家的意見后,對食堂明確要求:“食材采購必須嚴把關,安全是底線,但更要兼顧營養均衡與口味搭配。之前每周都上的那幾道‘固定菜’,最近先停一停。”
沒過幾日,食堂便上新了菜品。午餐時,他夾起一塊剛出鍋的排骨,嘗過后果斷豎起大拇指:“大廚,這次的新菜味道地道!”負責掌勺的師傅擦了擦額頭的汗,笑著應道:“您放心,下次我再琢磨些新花樣,保證讓大家吃得不重樣!”
使命在肩,燈光之下常堅守
深夜十點,潘口項目部大樓多數辦公室已歸于寂靜,唯有他辦公室的燈光依舊亮著。桌上攤著第二天主題黨日活動的方案,密密麻麻的筆記爬滿紙頁。方案里“黨建+生產”的環節已被反復打磨數遍,旁邊貼著的幾張便簽紙,記滿了次日的工作安排與會議議程。電腦屏幕上,一份待提交的工會工作報告仍在修改,文檔中滿是紅色批注。從員工福利待遇到勞保用品發放,每一處修改都浸透著他對職工冷暖的牽掛。這樣的忙碌夜晚,對他而言早已是家常便飯。有時在深夜,他會起身走到窗前,夜風吹拂帶著幾分涼意。項目部辦公樓雖看不到工地燈火,但他的目光仿佛能越過山崗,望見塔吊探照燈劃破夜空,瞧見運輸車燈光在山道上蜿蜒。
“書記辦公室的燈光就像一座燈塔。”生產部的小畢如是說道,“有時上夜班有事要回項目部,看到那盞燈亮著,就知道書記還在和我們一起奮斗,心里頓時就踏實了。”
夜色漸深,辦公樓愈發安靜,只有鍵盤敲擊聲與紙張翻動的沙沙聲不時傳來。張淵將最后一份文件整理歸檔,又細致梳理好次日行程。早上八點去基坑檢查施工進度,十點接待前來視察的業主領導,下午召開周例會還需提前備好匯報材料…… 每一項安排都緊扣項目推進與職工生活保障。
在他心中,黨建工作從不是空洞口號,而是融入日常的一言一行,工會工作也絕非簡單發放福利,而是發自內心的關懷幫扶。從改善職工伙食到培養年輕骨干,從防汛搶險沖鋒在前到日常工作挑燈夜戰,他用實際行動詮釋著基層黨員干部的初心與擔當。在他的帶動下,潘口項目部凝聚起團結奮進、溫馨和諧的力量,為工程建設注入源源不斷的精神動能。案頭那盞不滅的燈光,不僅照亮了桌上的文件,更照亮了每位建設者的前行路,溫暖著這片土地上每一個奮斗的身影。
【打印】 【關閉】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