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第一縷晨曦刺破黔南群山間的薄霧,轟鳴的機械聲便準時喚醒沉睡的山谷。在黔南抽水蓄能電站上水庫工程如火如荼的建設現場,一個頎長的身影穿梭在往來的機械設備與交錯的施工網格之間。崔福興,22歲的甘肅青年,身形瘦削,黝黑的臉龐還帶著些許稚嫩,眉宇間卻沉淀著超越年齡的沉穩與干練。
菜鳥“磨”成指揮官
2023年,初出茅廬的崔福興在硬梁包項目當起了施工員。剛接觸前方施工作業,他對設備、工序一竅不通,把握不準卸料角度,浪費過幾次材料,沒完成當天的施工計劃,小伙子很是懊惱。
“別著急,先看懂圖紙、掌握工序和標準,了解設備和材料,慢慢學、別氣餒,年輕人學的快。”老師傅暖心的教導撫慰了那顆焦躁的心。
可是,工地不是課堂,不跑起來追上大家的腳步,誰會一直等自己慢慢成長呢。于是,崔福興成了工地上最執著的身影:晨曦微露,他已提前半小時蹲在現場,手指拂過冰冷的鋼鐵部件,默默記下操作要點;夜幕低垂,辦公室的燈光下,他仍伏在攤開的施工圖上,指尖在等高線間反復描摹,將施工工序烙印于心;但凡遇到疑難,無論技術瓶頸還是現場協調,他總追在師傅、同事身后,打破砂鍋問到底。他向設備‘磨’,向圖紙‘磨’,向老前輩‘磨’。
正是這份近乎“癡”的鉆研勁頭,讓他在短短兩年內淬煉得脫胎換骨,從施工菜鳥蛻變為獨當一面的現場指揮官。
如今在黔南上水庫大壩上,崔福興的目光便是最精準的標尺。自卸車卸料的落點、鋪料的均勻厚度、碾壓機的行進速度與激振力參數……每一個細節都逃不過他的眼。一次,施工班組因操作偏差導致鋪料過厚,他巡查時只掃了一眼,便果斷叫停。沒有厲聲呵斥,他蹲下身,泥漿瞬間浸濕了褲腳,手中的標尺穩穩插入料層:“看,這層超了至少5公分,”他指著標尺刻度,語氣沉穩卻不容置疑,“老張,這樣壓不實,壩體日后沉降可是大隱患。咱們這活兒,快不得,急不得,每一步都得按標準來。”說著,他挽起袖子,開始示范調整、壓實。“鋪料要‘薄層慢推’,碾壓要‘慢速強振’。”他耐心講解要點,直到工人完全掌握正確方法,他才揮手示意施工繼續。
“破”開風雨守安全
“無論刮風下雨,他總是第一個到現場,最后一個離開。”這是項目部同事對崔福興的一致評價。作為大壩填筑工作的重要一員,他深知自己肩上的責任——大壩填筑是水電工程的核心環節,每一層填筑的質量都直接關系到整個電站的安全與穩定。因此,自項目破土那天起,他的“錨”就深深扎在了現場,風雨無改。
一次下大雨,山間道路泥濘難行,部分施工區域還出現了滑坡隱患。那天清晨,風雨交加,崔福興身披雨衣比平時來得更早,深一腳淺一腳地踏進泥濘。
“小李,帶兩個人跟我去檢查排水溝!”他抹了一把臉上的雨水,大聲喊道,“老趙,設備停放區再加固一下,防止溜滑!雨天最容易出問題,安全馬虎不得!”褲腳沾滿了泥水,鞋子也陷進了泥里,他渾然不顧,直到逐一確認現場排水順暢、設備安全后,才組織工人開始當天的施工。
黔南的盛夏,驕陽似熔爐,壩面地表溫度能烤熟雞蛋。工人們穿著厚厚的勞保鞋,依然能感受到腳下灼人的熱浪。崔福興的身影依舊穿梭在壩面上,一手拿著對講機,及時傳達調度指令;一手不時指向壩體,糾正施工細節。汗水早已浸透了他的工裝,在后背洇開大片深色印記。他只是用袖口蹭過額頭的汗珠,喝口水,便又頂著毒日頭投入到工作中。
“高溫時段,咱們調整策略,把強度大的碾壓工作避開正午,這個時段集中力量做備料和檢查。”他在現場協調會上布置任務。“防暑藥品都備足了嗎?休息區要保證飲用水供應,綠豆湯多熬點!”他用細致的管理和對工人健康的關切,確保施工在酷暑中依然安全、有序地推進。
蓬勃之勢“印”山河
看著大壩在建設者們的共同努力下一層層拔節生長,崔福興心中滿是自豪。他依然如磐石般錨定在施工最前沿,以嚴苛的標準、較真的態度和精準的指揮,詮釋著青年水電建設者的鋼鐵脊梁。
兩年間,熾烈的陽光和粗糲的風沙將他原本象牙色的臉頰打磨成了古銅色——這身“工地限定”版膚色,無聲訴說著他的奉獻與蛻變。
“小崔,你這黑得都透骨了吧,還能白回去不?”休息間隙,有同事打趣道。
“這身‘黑皮’可比游戲里的皮膚貴多了!純天然美黑的,還白回去干啥!”崔福興坦蕩的笑容襯得眼睛越發明亮,“再說了,這可是咱水電人的功勛章,值!”
在黔南項目的工地上,還有無數個崔福興般的青春身影。他們或許臉龐尚嫩,肩頭卻已扛起山河之重;他們或許籍籍無名,卻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迸發出耀眼的光芒。他們用主動求索的磨勁,鍛造過硬本領;以乘風破浪之勢,筑牢安全根基,奮力書寫著屬于新時代水電青年的熱血答卷!
【打印】 【關閉】 |